看北京文化消费如何焕新
2023-09-11 09:00在北京,如何度过“有九游会入口文化”的一天?你可以到新晋活化利用的老建筑里寻一本小众的好书,到中轴线附近“隐秘的角落”淘一款时髦的文创单品,还可以到打破艺术边界的空间中感受“科技+艺术”的魅力……得益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推进,北京的文化消费正在通过构建新空间、打造新场景、催生新业态来激发新活力。
老建筑新生命
在遍地胡同的北京市西城区,“海派弄堂”泰安里是独特的存在。完全不同于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这里有深度还原的石库门、开在屋顶的老虎窗……让人仿佛置身于千里之外的上海。
泰安里修建于1915年至1918年间,最初是达官贵人的聚集之地,后来由于历史原因逐渐衰落,一度变成了居民住宅。2009年,西城区政府启动泰安里腾退工作,2018年完成腾退,2019年修缮竣工。
如何活化利用这片老建筑,让它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我们以‘合起来、活起来、动起来、立起来’的理念,在腾退修缮、保留‘文化原味’的基础上,推动文物古建焕新为与城市发展功能匹配的新空间。”北京宣房大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泰安里文物活化利用项目运营负责人胡雪景说。
修缮一新的泰安里化身文化艺术中心,于今年4月3日正式开业运营。半开放的空间由70米的小道分作两排,剧本社、书店、咖啡馆、小酒馆等业态整齐排列。咖啡味道醇厚浓香,阅读空间书香四溢,历史与现代、文化与时尚在这里遽然相遇。慕名而来的消费者徜徉于此,拍照、看展、逛书店、喝咖啡,短短几个月,泰安里人气攀升,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又一特色文化消费打卡地。
作为为泰安里植入文化内容的运营者,弄堂SPACE主理人曾雅琪说:“现在的客流量已经较开业时翻番。入驻的咖啡和酒吧已经初步具备造血能力,展览、书店主要孵化文化内容,希望从第三年起形成独立的IP,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实现自给自足,把这里做成年轻人喜欢的文化‘大杂院’。”
走进另一家店铺“石库门岁月”,留声机、老式座钟、八音盒……老物件营造的氛围感迅速将人们带回上海的旧时光。“‘石库门岁月’不仅是咖啡馆,也是一个文化空间,是建筑文化、海派文化与京味文化三者的融合,独特的文化氛围起到了‘引流’的作用。”石库门岁月主理人刘冰介绍。
作为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占西城区面积的26%,像泰安里一样的文物建筑资源十分丰富。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西城区正积极行动,让越来越多的文物“活”起来,与城市现代生活融合发展,成为文化和消费新地标。
老风貌新活力
在北京市东城区钟鼓楼附近的胡同里,有一座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院,走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开放式的园区有八栋独立建筑,站上最高层的露台,近在咫尺的钟鼓楼和远处的景山遥相呼应,北京老城风貌一下跃入眼帘。
小院的前身是废弃的老旧办公楼,2022年初,北京金隅集团与“共享际”品牌深度合作,对此改造提升,结合东城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定位,探索文创园全新的发展可能。
“我们遵循‘戏剧东城’和‘新消费孵化’的定位,设置了小剧场等空间,并利用园区建筑高低错落的空间关系,建设了多层次的屋顶露台空间,将演出、餐饮、观景等内容植入不同的空间之上。”金隅金台·共享际项目相关负责人冯菲说,“靠近北京中轴线的地理位置可谓自带流量,北京老城的文化氛围、独特的胡同文化,是吸引消费者前来打卡的重要原因。”
园区目前引入了5家和文化相关的特色企业,定位不同消费群体。“度也一厂”是新媒体粉丝数量超过百万的文创品牌,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一大早店铺还没开门,从昌平赶来的大学生汪雨就来“堵门”了,“我从社交媒体上‘种草’了这家店,特意过来打卡,顺便逛逛钟鼓楼一带”。咖啡品牌Storyboard Coffee融合周边胡同风格特点,设计打造了玉兰树下的绿色咖啡厅,主理人李渊博介绍,他们的定位是文化、生活属性丰富的空间,除了推出以文学作品为灵感的咖啡,还会利用园区的露台等空间组织艺术展、运动健康等主题的线下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品类创新、内容孵化和场景迭代,营造出极具沉浸感的在地体验,不只要吸引打卡,还要真正满足消费新需求。用新业态、新消费为老城老街注入新活力、新品质,让老城老街的商业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相得益彰,打造消费者喜爱的新消费目的地。”冯菲表示。
在北京,越来越多“沉睡”的办公楼、工业遗产和老商业街区正在成功转型文化新空间,既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也助力着城市更新和发展。
新技术新感受
位于北京朝阳大悦城的teamLab Massless无相艺术空间现在是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刚刚过去的暑期,这里每天都需要以限流的方式才能保障消费者的体验感受。
和传统艺术空间相比,这里独特的魅力在于,用科技手段打破了固有的艺术表达方式。无相艺术空间联合创建方北京光禹莱特悦和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综合管理负责人杨文婷介绍,他们通过投影技术、传感交互体验技术、沉浸式视听系统以及富有创新性设计的大型艺术装置,对商场空间进行了整体设计与改造,在将近10000平方米的空间内,充分利用近11米的层高优势,创造了超过40个空间作品,用充满艺术感的画面、音效表达和充满想象力的互动体验设计,为观众带来一场沉浸感十足的文化消费体验。
空间分为上下两层,一层共有20多件沉浸式数字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光可看、可听、可触摸,还可与人互动。当消费者点上一杯会发出亮光的茶,作品《无相的太阳与黑暗的球体》便会变换光亮与茶杯呼应。二层主打亲子体验,深受小朋友喜爱。游客可以在《弹弹跳跳床宇宙》站立或跳跃,感受时空扭曲、星尘汇集、星球诞生;也可以在《涂鸦自然》中发挥想象力描绘出各种生物……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鞠婧一正在和孩子一起绘制一条鱼,不一会儿,这条属于他们的鱼就“游”上了《彩绘海洋》整幅作品之中。
杨文婷介绍,去年12月开业以来,空间已累计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今年春节期间营业6天,共接待游客1.7万人次,暑期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左右,预计全年游客数量将超过85万人次。“空间还对传统商圈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引流’作用,据测算,商场增加了40%的区外客流,游客通常会在空间停留两三个小时,这会增加商场餐饮、亲子等其他消费。”
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供给侧和消费端深刻变革,一批如无相艺术空间的文化新业态应运而生。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为北京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迭代装上“加速器”。 (经济日报记者 张 雪 杨学聪)
下一篇:没有了